|| 您好,欢迎访问广元报告网!
  • 关于我们
  • 今日要闻
  • 领导活动
  • 社会民生
  • 美文
  • 访谈
  • 人物
  • 文件下载
  • 新闻资讯   ||  首页 - 今日要闻 - 今日要闻
    筑就民生之本——全市就业扶贫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08.11    新闻来源:广元新闻网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就业扶贫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最直接、最见效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通过大力推动“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率先出台就业创业精准扶贫意见,打出政策激励组合拳;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一库五名单”工作机制;强化培训资源整合,开展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培训;创新就业扶贫基地(车间)、返乡创业扶贫示范村等举措,突出帮扶对象、帮扶措施、岗位对接精准,引领全市贫困群众精准就业、脱贫奔康,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广元路径”,走在了全省前列。全市20.1万贫困劳动者全部实现就业增收脱贫。

    创新扶持政策  用足用好政策杠杆效益

    推动就业扶贫工作,离不开政策支撑。脱贫攻坚,必须上下一盘棋,“内外兼修”,必须备足、用足、用好“政策弹药”,做到政策效益最大化。

    2016年1月,我市立足实际,着力突出政策引领,在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基础上,创新出台了《关于做好就业创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从技能培训、创业激励、企业吸纳、公岗兜底等方面打出政策激励组合拳,成为全省第一个针对脱贫攻坚出台的就业扶贫政策。还先后制定了“稳就业15条”“返乡下乡创业22条”“就业扶贫15条”等措施。

    为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2018年,市人社局在总结现有培训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广元市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和《广元市职业培训监督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监督管理》等三个办法,制定不同培训课时、不同补贴标准,切实打破“一刀切”培训政策。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每年安排3177万元资金用于就业扶贫,累计落实就业扶贫资金21300余万元,确保了就业扶贫政策落实。

    聚力精准扶持  助力贫困劳动者脱贫增收

    在推进精准就业扶贫进程中,我市一开始就瞄准“精准”二字做文章,率先建立起贫困劳动者实名制数据库、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一库五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并在全省推广应用。精准掌握了739个贫困村1802个非贫困村20.1万贫困劳动者就业现状和需求,实现了按季动态更新。

    能力提升是精准就业扶贫的核心。市人社局在脱贫攻坚中一改过去粗放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培训资源整合,探索出353培训资源整合模式,印发《关于开展精准职业培训的指导意见》,创新“精确需求,精心定制,精细培训,精准岗位”的“四精”培训路径,围绕特色产业、传统工艺、企业用工、外出务工技能需求,大力开展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定制培训和“千人家政服务、千人网络创业、千名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

    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将精准扶贫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扶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对接,帮助贫困劳动者多渠道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49个,帮助5180人就近就地就业;帮助10.3万名贫困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人均年增收1.6万元。

    创业引领  带动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

    苍溪县新观乡星桥村二组向明军返乡创业,2016年起,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搞起了肉牛养殖和花椒种植,优先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5名贫困劳动者就业,每月每人工资2000元,帮助他们一举脱贫。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返乡创业扶持力度,把创业带动作为激发贫困劳动者的重要“引擎”,大力实施返乡创业、网络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三大扶贫工程”,鼓励优秀创业项目落地贫困村,带动贫困劳动者就业;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推荐、创业指导等途径,引导贫困劳动者自主创业、参与创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和返乡创业贷款分险基金政策等金融扶持政策,为创业者创造宽松便捷的服务环境。同时,依托猕猴桃、核桃、茶叶、食用菌、木耳、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引贫困劳动者“家门口”就业。

    随着返乡创业持续快速增长,各类创业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吸纳和带动就业的能力也逐渐增强。近年来,全市建成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昭化区元坝镇五一村等返乡创业扶贫示范村42个,回引优秀创业项目(实体)547个,扶持2760名贫困劳动者创业,带动就业1.3万人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实现人均增收7600元。

    (记者 杨霞)

    62.9K
    版权申明:如图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或访问首页留言系统反馈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查看处理)
    广元市作家协会主管 广元市报告文学学会主办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