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贫困群众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干劲,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脱下军装,却褪不下炽热的情怀。16年岗位变换,他始终不忘军人本色;23年默默付出,他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他就是广元市旺苍县普济镇大池村第一书记温兵。
要致富带领村民先修路
1996年从沈阳军区某部退役的温兵,先后在广元市利州区东坝街道办事处、利州区残联、广元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工作。2014年,他主动请缨参加脱贫攻坚工作,来到红城绿谷的旺苍大山中。
旺苍县普济镇大池村贫困人口多,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差,人均纯收入低。温兵自担任第一书记后,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群众,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是深入田间地头,就是入户走访群众,大半年的时间,这位“新人书记”对大池村的村情民情已心中有数。
“要致富,就要先把这条三尺宽的泥巴路修成水泥路!”在村干部会上,温兵一语中的。
接下来筹集资金、办理审批,无论天晴下雨,还是炎炎烈日,温兵总是奔波在上下协调中;无论是党员会、群众代表会、村组干部会这样的“中枢会议”,还是编制规划、衔接施工队、发动村民出劳动力的“工程推进现场”,他就像个陀螺一样,不停的连轴转。
“怎么施工资源利用率最高,对老百姓最方便……”温兵白天盯着施工现场,晚上就在办公桌前推敲施工方案。不到三个月,一条水泥路就修好了。大池村终于告别了以往“刮风沙乱飞,下雨一脚泥”的旧面貌,村里上下纷纷对这位“第一书记”翘大拇指。但温兵又思考起新的问题:建完村道路,还得建入户路,还要安装节能路灯……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逢人就夸:“村里来的这个‘第一书记’是个好后生,修了条实实在在的‘暖心路’。”
找准方向因人制宜发展村里产业
“想真扶贫就要到田间地头多转转,想扶真贫就要多了解各户情况。”这是温兵《民情日记》里的一段话。
大池村贫困户共174人,贫困户居住分散,逐个走访一遍至少得半个月。但温兵到每一户了解情况都不下10次。一步一步地扶贫路,让他了解到老百姓到底缺什么、适合干什么、又该如何干。针对走访掌握的情况,温兵帮每一户出谋划策,整合资源,以产业为引擎增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大池村一组贫困户残疾人侯本山的羊要出栏了,正在为今年羊肉价格低、销路难犯愁。得知情况后,温兵主动联系市民政局到户,按照市场价收购山羊,并为侯本山谋划来年发展项目,积极协调县残联,解决了3000元的创业资金。
考虑到大池二组贫困户仲继莲年老多病,缺乏劳动力,温兵帮助她圈定了土鸡养殖这项高附加值的产业。从技术跟踪,到衔接销路,在温兵的帮助下,现在仲继莲家一年出栏土鸡200余只,年纯收入达6000元。
温兵还发动龙江村村民何开明、侯本奎到大池村发展猕猴桃产业,流转土地38亩,涉及农户38户,实现了资金引进产业扶贫。
在贫困户产业发展起来后,温兵还经常回访跟进。在他担任“第一书记”的5年来,穿坏了多少双黄胶鞋他自己都记不清。当领导问他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时,温兵总是开玩笑说:“其他没有,下回来村里‘三同’时,麻烦领导帮我带几双胶鞋过来,最好是部队那种,结实耐用,我可以多走几户!”
退役不褪色永远为人民
在温兵来后这5年,大池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碎石路5公里、渠堰1.5公里、防旱池9口、垃圾房8个、山坪塘1处、垃圾仓1个;3.3公里村社道路、5.26公里入户路、200平方米院坝得到了硬化;新建集体经济蔬菜大棚8个,管护核桃200亩,实现集体收入年均2.4万元……
他多方奔走,协调解决民事纠纷20余起,医疗救助120人,临时生活救助70人,慈善教育救助26人(高中3000元、大学5000元),纳入农村低保18人,52名白内障患者免费获治……帮助老百姓解决一件又一件“小事”。
温兵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真真落到每个贫困户身上,使大池村的村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了现实。他坚定地说:“为党和国家分忧,咱退伍军人义不容辞。”
记者 张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