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广元民生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广元位于四川北部盆地向山地过渡带,处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自然环境优越,气候冷热适中四季宜人,森林覆盖率达45.3%,分布野生动物400种,野生植物2900多种。广元自古为入川重要通道,是苴国故地,蜀北重镇,明代以后一直为历代州、府、郡、路首府。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同年12月广元解放。从此,广元社会经济发展开启了新征程,百姓民生翻开了新篇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元人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民生经济快速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粮食产量倍增 老百姓饭碗端得越来越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广元粮食生产经历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大历史变革;生产模式从大集体生产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改革。经过70年艰苦奋斗,广元粮食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广元农业气候是十年九旱特征,建国初期,粮食生产基本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1958年,广元各地响应党中央号召,修建了中小型水库和塘堰,大大降低了粮食生产自然灾害的损失。到1979年,广元有效灌溉面积84.3万亩,比1949年增加了70.7万亩,增长4.2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力提灌、多级提灌、人工降雨等新技术的运用,广元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逐步改善。到2018年,按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标准亩计算,广元粮食生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6.3万亩,比建国初期增长30倍以上。在近几年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推动下,实现了水、电、路、通讯、网络等村村通、户户通,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的机耕道建设速度加快,适合中小型农机作业的地块达到70%以上。
(二)粮食产量大幅提升。1949年建国初期,粮食生产实行大集体生产,生产基础薄弱,广元耕地面积344.9万亩,粮食总产量25.9万吨,人均粮食拥有量181.3公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改革实行以家庭为主体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到197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2.3万吨,粮食人均拥有量346.7公斤。随着中央三农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粮食生产多种经营模式逐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产业专合化,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广元市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粮食产能大幅提升,实现了粮食连续增产的可喜局面。2018年,以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标准亩计算,广元耕地面积529.2万亩,比1949年增长53.4%;粮食总产量156.4万吨,比1949年增长5.04倍;粮食人均拥有量744.8公斤,比1949年增长3.1倍。
(三)粮食生产前景趋好。近年来,广元市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要将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相关论述的重要意义,以优化农业产能、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两区”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稳定粮食播面,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进粮食生产向高质高产发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广元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标椎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和效益,秉持“绿色生产”理念,以“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农药、化肥零增长”的“一控两减”为目标,加大科技支撑,降低种植成本,提升种植效益。探索对粮食生产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依托涉粮专合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户实行代耕、代种、代收。当前,广元粮食生产效益逐年提升,播面、产量稳定,农户种粮积极性较高,粮食生产前景光明。
二、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元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6.8%。改革开放后,广元实施了系列鼓励和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措施,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逐渐成为广元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纵观广元畜牧业70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年)。1949年到1957年,广元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养者有其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的恢复与发展。1957年,生猪出栏26.08万头,比1949年增长1.2倍;生猪存栏57.91万头,比1949年增长1.4倍。1958年生猪收归集体养殖,实行集体经济,粮食产量下降,饲料奇缺,生猪生产遭到破坏。1961年实施“公养与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生猪生产得到恢复性发展。1966年后,生猪存栏和出栏再次下降。
(二)改革发展时期(1977-1984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养殖畜禽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84年生猪出栏85.77万头,存栏136.91万头,分别比1977年增长了69.54%和42.07%。
(三)快速发展时期(1985-2006年)。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并取消多数畜产品的统一定价,生猪购销政策全部放开,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985年,广元生猪出栏数首次突破百万头,达到105.20万头,比上年增长22.65%;生猪存栏量150.33万头,比上年增长9.8%。随着我国生猪产销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猪生产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985年至2006年,猪牛羊肉产量从6.88万吨增加到32.43万吨,年平均增长1.28万吨。
(四)稳步发展时期(2007年至今)。2007年以来,广元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推新推优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优化结构,加强防疫体系建设,生猪养殖获得持续向好发展,生猪存栏保持在200万头规模,出栏保持在300万以上规模。2018年,生猪存栏238.5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75万头,出栏367.72万头,猪肉产量26.50万吨。
三、进入市场物价日趋稳定
建国初期,我国执行计划经济体制,物价基本平稳。广元这一时期的物价水平基本与全国一致。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调整恢复的需要,国务院确定了以调价为主要手段建立合理价格体系的改革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市场物价稳中有涨。1979-1984年全国物价分别增长1.9%、7.5%、2.5%、2.0%、2.0%、2.7%,年均增长3.1%。
1985年,中央提出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建立合理价格体系的思想,通过放权和价格放开,扩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定价权。随着全国价格改革全面展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物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1985-1989年,广元CPI分别上涨8.4%、6.9%、11.0%、23.2%、15.8%。1989年,针对价格放开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整顿,采取“抑制通胀,调控结合”的手段,逐步建立了少数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价格宏观调控体系,通货膨胀受到抑制,价格涨幅明显回落。1990年、1991年,广元CPI分别上涨3.4%、5.7%。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价格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市场价格为主的价格体制基本确立,价格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投资的扩大,物价进入较大幅度上涨阶段,1992-1995年广元CPI分别上涨6.6%、16.7%、27.0%、18.9%。为了遏制过度的通货膨胀,国家开始出台宏观调控的“十六条”措施,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市场价格明显回落。1996年、1997年,广元CPI涨幅逐步缩小,分别上涨7.2%、5.0%。
1998年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需求低迷,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粮食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下滑,出现了通货紧缩迹象。1998-2000年广元CPI分别下降0.2%、2.1%、0.7%,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仅有一轮物价下跌,2001年CPI温和上涨2.0%,2002年CPI(100.0)价格持平。为摆脱通货紧缩影响,中央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鼓励出口的政策,经济得到恢复,价格随市场调节小幅波动,温和上涨,2003-2006年广元CPI分别上涨1.0%、4.5%、1.2%、2.3%。2007年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广元CPI上涨6.4%。
2008年广元遭受“5.12”特大地震灾害后,部分食品、建材等物资供应紧俏,价格快速上涨,广元迅速采取系列强制措施稳定物价,安抚民心,加上全国各地大量爱心捐赠物资支援广元,市场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大灾之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全年仅上涨4.8%,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1和0.2个百分点。在灾后重建的三年中,受主要食品价格变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较大波动,2009—2011年分别上涨1.4%、4.1%和5.3%,变动趋势与全省全国基本一致。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开启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广元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各项工作。2012年、2013年广元CPI分别上涨2.0%、2.9%,从2014年至今,物价涨幅连续5年控制在“1”时代,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四、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元始终把稳就业稳增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实现了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目标。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建国初期,广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大部分人挣扎在贫困线上。1956年,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16元,农村居民仅23元。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调动,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元,是1956年的6.5倍;农村居民达到305元,是1956年的13.3倍。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力以赴促就业、稳增长、惠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增长。2018年,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达到30592元,是1985年建市时的41倍;农村居民达到11854元,是建市时的39倍。
(二)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相对较低,1978年,广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191元,恩格尔系数56.0%。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逐步提升。到1985年建市时,广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641元,恩格尔系数53.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5元,恩格尔系数60.4%。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经济发展更趋活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跃升,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18年,广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80元,是建市之初的31.3倍,恩格尔系数降至38.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34元,是建市之初的39.0倍,恩格尔系数降至39.0%。
(三)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全面优化。70年来,广元城乡居民生活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85年建市后,广元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食品供应的丰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悄然发生变化,粮食消费比重持续下降,肉类、蛋类等消费比重大幅上升,水果、奶制品等消费逐渐兴起,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日益优化。到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蔬菜、油脂、肉类、蛋类、奶和奶制品分别达到135.6公斤、116.2公斤、13.1公斤、40.3公斤、8.1公斤、21.4公斤。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蔬菜、油脂、肉类、蛋类、奶和奶制品分别达到215.0公斤、121.0公斤、14.0公斤、34.0公斤、9.0公斤、9.5公斤。
(四)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70年来,广元城乡居民家用器具从“三转一响”到家电普及,交通工具从徒步行走到满城汽车,通讯方式从写信传话到视频畅聊……生活用品消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端化向高档化、电气化、现代化、智能化转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1985年,城镇居民每100户拥有自行车102辆,缝纫机40架,手表274只,收音机50台,电视机80台;农村居民每100户拥有自行车15辆,手表77只,收音机32台,电视机4台。到2018年,城镇居民每100户已拥有汽车42辆,电冰箱102台,空调120台,彩电112台,移动电话260部;农村居民每100户拥有汽车14辆,电冰箱94台,空调26台,彩电105台,移动电话263部。
(五)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70年来,广元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茅屋草房,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坯瓦房,再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房屋更加牢固安全,面积更加宽敞舒适,配套更加健全完备。1985年,广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7.5平方米,农村居民24.7平方米。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49.4平方米,是1985年时的6.6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7.2平方米,是1985年时的1.9倍。
(六)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面覆盖。70年来,广元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城镇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3.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2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2.0万人,农村养老保险33.4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参保率逐渐趋近于全覆盖。截至2018年,广元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0.7万人, 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10.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1.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6.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41.0万人。
五、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广元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减少。2014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广元启动精准扶贫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18年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一)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广元已累计退出4个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末的10.8万户34.8万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1.2万户3.4万人,累计减少9.6万户3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14.7%下降至1.4%,累计下降13.3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4元,同比增加1053元,增长9.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在全省21市州中排第3位,在川东北经济区5市中排第1位。四大结构性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增长16.3%,经营净收入增长10.7%,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9.2%和8.9%。2018年广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高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比由2017年的2.60∶1缩小至2.58∶1。
(三)贫困户“两不愁”基本实现。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广元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934元,同比增长10.9%,占收入的比重为83.8%。农村居民“不愁吃”,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3875元,同比增长6.6%,恩格尔系数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达到39.0%。农村居民“不愁穿”,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79元,同比增长14.8%。农村居民更加注重教育文化娱乐及医疗保健消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727元,同比增长12.0%,其中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增长23.3%;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840元,同比增长12.7%。
(四)贫困户“三保障”保障有力。广元严格落实贫困户住房、教育、医疗“三保障”措施和低保兜底政策,分类建立政策兑现清单,逐项及时兑现到村、到户、到人。2018年,新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住房15174套,搬迁入住15174户;新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240户,土坯房改造50308户,确保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全年共资助各类在校学生49.3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3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例因贫辍学现象发生。扎实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落实“十一免四补助”政策,贫困患者县区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9%以内。2018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8618万元;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708.2万元;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444.2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106.6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190.7万元。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广元人民辛勤付出、奋勇拼搏、不胜不休,创造了民生经济发展一个又一个奇迹。当前,广元大地生机盎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即将实现。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广元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