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边缘苍溪县境内的九龙山,从秦岭南麓逶迤而来,如同九条巨龙翻滚,嘎然而止停下脚步,屏声凝气成危崖高耸,跌宕起伏,四季景色各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片省级自然保护区八千多公顷的林海里,恣意生长着樟树、兰花等野生植物892种,奔跑着豹、红腹锦鸡、梅花鹿等野生动物277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的栖息地,名副其实动植物的天堂。

九龙山海拔1369米,成为川北苍溪县最高山峰。在九龙山下,有一幽深的滴水洞,相传为龙王盘踞之地,后人修一龙王祠,日久集兴,故名龙王镇。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三川区。民国六年(1917年),设龙王保。1958年10月,乡改公社。1984年4月,公社改乡。1992年10月,与两河乡合并为龙王镇。2020年,“雍河”“新观”二乡并入龙王镇。镇域面积达187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19个行政村,人口3.45万人。龙王镇群山绵延,水流湍急,气象万千,风光无限。如今,距离县城53公里的龙王镇,商贸繁荣,产业赋能,龙飞凤舞泼墨般勾勒文化根脉和乡村振兴枝繁叶茂的画图……
初冬时节,我随“富氧名山,水韵龙王”创作笔会作家一行十余人,饶有兴趣地到访龙王镇的山水人物,倾听龙王镇的传奇故事,感受龙王镇的涅槃巨变!
在原雍河彭灵观旧址上,建有一座纪念革命先烈的星光亭。1928年冬,在阆中保宁联中读书的进步青年张人权和同窗好友何芗,利用寒假回到雍河家乡,秘密组织贫苦农民杨良彦、杨良益,杨良斌、杨益宗、何知春等人,在雍河乡白云庵厢房内学习《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回校后,二人加入了中共党员马步旭组织的“读书会”。1929年夏,何芗和张人权经马步旭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分别担任支部宣传和组织干事。1929年秋,陈家沟、土仑坪、谭家坝等地贫苦农民开展反饥饿反剥削斗争,打出来农民协会的旗帜,迫使地主减租税。1930年1月,中共土仑坪党支部、陈家沟党支部相继成立,农协会员、游击队员发展到500余人。1932年秋,建立雍河白云庵和新观苟英寨游击队根据地,由陈子谦、陈洪均领导该地区的对敌斗争。1933年6月,这支游击大队在广元九皇宫被编为红四方面军31军91师711团三营。那时的龙王镇(雍河、龙王、新观),只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闹革命就有383人。解放后,幸存者仅47人。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优秀的龙王儿女前赴后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在龙王这片热土地上,留下了红军在戴冠石、大垭口、七台子、铁山观、立山寨、梓橦庙、金星包战斗遗址和苟英寨农民武装暴动遗址,还有“富村驿接头”、“板庙入苏区”、“陈家沟遇险”、“赴阆参会”、“巧袭苟英寨”、“攻打玄坛庙”等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不仅如此,从这里走出了升保特区少共书记张人权、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樊学文、特级战斗英雄邓仕钧、抗美援朝连长、参谋赵继田、著名将军、战斗英雄樊孝成……
星光闪耀照山河,皓月生辉满人间。
龙王镇,是广元市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现在,我们穿行青山绿水间,随处可见的红军石刻标语和战斗遗址,仿佛如诉如泣讲述峥嵘岁月的血雨腥风。或许,在这里龙作为中华民族图腾意义格外引人瞩目!
雍河与插江是龙王人的母亲河,也是苍溪人民的光明河。龙王镇境内山高沟深,溪流纵横,水资源尤为丰沛且落差大。1964年12月5日,马蹄滩电站和两河口电站相继开工。苍溪县集中人力和物力,从全县抽干部、调集民工人修建电站,经过两个冬春的全力奋战,于1966年国庆节,苍溪县城正式通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苍溪县城和电站周边的群众,能用上“自给自足”的水力发电,这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啊!
除了两河口和马蹄滩两个小型水利工程以外,自1971年至1990年之间,还先后修建了小月儿坝、硬头河、群乐、卫星、响滩子、元田沟、黑岩壳、桥河、蓼叶滩等九座微型水电站。2020年国家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龙王镇境内除废弃和退出的电站外,如今还有小型和微型水电站7台机组,总装机容量7320千瓦,年发电量2500万瓦时,全部并入国家电网。
水乃生命之源。碧波荡漾的乐园水库风光迤逦,位居插江上游,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总库容1147万立方米,省级重点水源工程。是一座具有灌溉和人畜饮水为主,兼顾改善水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解决原雍河、新观、三川、龙王、石门5个乡镇场镇0.55万人、农村1.9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控灌农田8.15万亩。
这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1976年川北第一口5000米深的天然气井喷出蓝色火焰,人们奔走相告:龙王出宝藏了!连续几年,经过西北气矿局的艰辛钻探,龙王镇境内,已钻出69口气井,已测得天然气储量数十亿立方,建成日处理能力120万方的九龙山天然气净化厂,是川北地区重要供气源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憨厚的龙王人,在致富奔康的道路上倾洒青春和汗水。我的记忆里一直珍藏着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龙村一位高考落榜青年参加自学考试读函授大学,边学习边搞文学创作,投稿给报刊居然还发表了不少。有一天,他将自己的成才之路写成文章,当时的《四川农民报》刊登了,一时间,他成为乡亲们眼中的“笔杆子”。那年秋天,巴中一个喜欢写作的姑娘背上行囊,舟车劳顿,跋山涉水找到了他,一起谈文学、聊理想。再后来,成为相濡以沫的伴侣,结婚生子。九十年代初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奔向城市,不甘贫穷的两口子,到县城和广元打工,摆过书摊,卖过文化衫,吃了不少苦。她们的打工总和文学多少有些关联,要么给报刊拉广告,要么搞报刊发行。最终,在广元城里买了房子扎下了根,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前不久,碰到他叼一根香烟在嘴里,一副惬意不已的样子。他说,当年和他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包工程挣了大钱,回到家乡,投资几百万办起了养老院。这不自己寻思着,还是回去把老宅那几间房子推了,重新修一栋有点别墅味道的新居,终日与故乡的山水为伴,畅畅快快地呼吸新鲜的空气!
砥砺前行,笃行致远。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富有创新思维的龙王人,创造了致富奔康的特色产业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龙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天麻姑娘”杨敏,桃园村人,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回乡创业,流转580亩土地种植天麻,成立拥有101户村民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并带动全镇20多个村的农户种植天麻,黄芪、茯苓等名贵中药材,人均年收入高达5万元。全镇先后又涌现出了尹金家庭农场、晓风家庭农场、天宝村中药材加工厂等20多个专业社。尹金夫妇,流转土地50亩,开荒10亩,种植枣皮、地苦胆、百部等1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收入50万元。龙王镇,万亩中药材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年产量6000吨,全产业链总产值2.55亿元。202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6.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
龙王镇的山,静中有动;龙王镇的水,柔美深邃;龙王镇的人,敢干不凡。在龙王镇采风的两天时间里,以及离开龙王镇的日子里,我的心一直在为龙王镇而歌!(何先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