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路,虽万里之遥,但行者必至。
剑门关文学奖评选十届以来,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文艺报》《中国作家》以及中国作家网、中国文艺网、川观新闻、封面新闻等全国、省级媒体多次报道。著名作家柳建伟、葛水平、王朝柱、张胜友、李春雷等先后问鼎本奖项。
涓涓细流汇成河
已成气候的剑门关文学奖,它的源头乃涓涓细流。正是从大山流出的潺潺之水,润泽出一片葱绿的原野。
36年前的1988年,作为地级市的广元,成立仅3年。如此年轻的广元,知名度、美誉度亟需提高。江山也需文章扶,市委市政府深明此理,于百业待举之时,成立了广元市作家协会,首批会员54人。6年后的1994年,创办了《广元文学》。广元这块古老又年轻的土地,迎来了文学事业的春天。
如今,已是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春日载阳》的作家任国富说,他1998年开始在《广元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市作家协会。成为会员后,任国富经常参加市作协组织开展的培训、学习和采风活动,他说,“得到更多更大的鼓励,进一步激发了创作热情。”
李正国加入市作协后,诗思如涌泉,先后4次在《诗刊》上发表作品,特别是刊发在《诗探索》上的诗歌《傍晚时分》,还被《新华文摘》转发。
作协的大门始终向文学爱好者和有文学情怀的人士敞开着。目前,市作协有会员720人,是作协初创时的近14倍。
青年作家罗倩就是其中一员。她在《广元日报》发表文学作品时,《广元文学》已改名为《剑门关》。后来,她频频在《剑门关》上“露脸”。2016年,对罗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加入市作协。成为作协会员后,罗倩积5年之力,以亲身参与的脱贫攻坚为素材,创作了《半亩原乡》。找到灵感的罗倩,近年先后出版了《八千里路》等书籍5部。开挂了的罗倩,今年加入了中国作协。
做过代课教师、电视广告、保险的青川山里妹子郭凤萍,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创作的诗歌、散文先后在《剑南文学》《教育导报》《四川农村日报》等报刊发表,她说,除了对文学的热爱,她已一无所有。
匍匐于煤矿生产一线的冉军,叩开市作协的大门后,凭着扎实的生活阅历,专注于煤炭诗歌创作30余年。特别是他的《中国煤炭诗史论》,是对古今煤炭诗的一次集体检阅,获得广泛认可。
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的作家王小泗,2012年加入市作协后,已创作《兴泽湖》等长篇小说6部。他说,是文学让他重生。
作家们用一部部作品,践行了市委市政府最初的决策:蜀道文脉是一条河,要让它永不枯竭。
好事年年有,2002年特别多,年初,市委常委会会议决定将市作协列为正县级的常设人民团体单位,同时解决事业编制2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市作协编制增设至5名。“市委的这一重要决定,让省内外不少市州羡慕不已。”市作协主席李明元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不管时间如何流逝,这一传统已嵌入为文者心灵深处。
广元建市时间短、底子薄,各项基础设施亟待上马,发展乃第一要务。发展的号角已吹响,书写广元发展成为广元作家们的重大使命。
在广阔的农村,消除贫困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在市县作协组织下,杜华赋20余次深入乡村采访,记录贫困户的殷殷期盼,礼赞驻村干部,讴歌党的好政策,创作出《幸福正前方》《乡村“四季绣”》等作品20余篇。与此同时,他承担了《四川脱贫攻坚书系<决战贫困——广元卷>》的总编辑工作,为广元的脱贫事业贡献了作家力量。
发展总是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中层层推进的。正当全市干部群众为GDP破千亿而奋进时,新冠疫情发生了。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市作协用文学缓解紧张的气氛,用作品为全市医务工作者加油打气。作家马晓蓉至今深深地记得,市作协组织作家到战斗在最前沿的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市急救中心、旺苍县人民医院、剑阁县人民医院、昭化区人民医院采访医护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温情暖人的抗疫作品,用文学温暖了一座城。
山环水绕的广元,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如今,又迎来了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作家王清蓉介绍《当城市遇上“海绵”》的创作情景,以“全域海绵”赋能“城市之美”,打造诗情画意美丽广元。通过参加市作协组织的“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看广元”文艺工作者采风活动,更加深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为广元带来的新变化,城市品质在“人、城、水”相融共生中不断提升。苴国路、电子路、利州东路,曾经的衰老被时间填平了沟壑,焕然一新。雨水花园,生态树池,下沉式绿地,一丛丛月季、三角梅、芙蓉菊、杜鹃,缤纷了利州的时光。绿化杂乱、道路破损的苦恼,雨污混接、路面积水的烦躁,都已成为历史。当城市遇上“海绵”,绿色、宜居、智慧、人文的新广元,美丽的图景正在一步步实现……
广元的作家,从来都不是坐在书斋里吟风弄月,他们拿起手中之笔,背起简单的行囊,冲向发展最前线,践行作家为时代放歌的历史职责。据市作协统计,近5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各种文学采风活动达20余次,创作作品300部(篇、首)。
文章千古事,拥抱时代乃第一事。
一奖引得百花开
玉在山而草木润。
作协组织的健全、队伍的壮大、影响力的增强,让广元的文学事业迎来了蝶变,那就是市委市政府在完成三年灾后恢复重建的2011年——创设《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
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的广元,从秦岭奔流而来的莽莽嘉陵江、连接关中平原和西南地区的千年通衢古蜀道在此相拥,是中国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三国历史文化核心走廊、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生地,厚重而博大的文化底蕴,为作家们书写广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时间如流水,《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十届评奖,广元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广元的文学影响力,已非吴下阿蒙。
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常克的散文《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摘得第七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散文诗歌类一等奖。多年后,常克对他的广元之行仍然兴奋不已,“那天晚上很偶然地来到嘉陵江边,很偶然地看见那片模模糊糊又特别壮阔的芦苇荡(后来知道是巴茅草),第一眼,我确实震撼了,从来没见过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居然会有这样一种堪称壮丽的铺排。然后就开始在夜幕下认真地观察那片巴茅草,浮想联翩的,由眼前的巴茅草联想到一座城市的生态治理,其中传达出的人文情怀,老百姓漫步在巴茅草廊道中的那一份闲适与安静。”
广元的山水,不仅感动了常克,章泥也情深意长地书写了“白叶一号”,她创作的长篇小说《予君一片叶》获得第十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小说、纪实类一等奖。作品通过“白叶一号”茶叶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新气象、中国农民的新形象。
不仅市外作家钟情广元,本土作家也不甘落后。李先钺以长篇小说《在秋天里奔走》收获《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中篇小说《一夜长三年》在去年的《大地文学》刊发,今年又完成了一部以广元历史文化为背景的中篇小说。邓德舜以长诗《苴国》斩获《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后,创作进入开挂期。近三千行的长诗《上善之税》进入修改润色期。青川作家李世许的长篇小说《晴川》在《中国作家》发表,《青川来信》公开出版,成为《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的常客。
《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不薄名人爱新人。自嘲为拿着扳手进绣房的作家郭勇,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书写内容的长篇小说《井窝子的青葱岁月》斩获剑门关文学奖。作家何党生的散文集《风物》走进了剑门关文学奖的殿堂,其中《乡下》《在村上》等篇什是作家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一线所见所思创作而成。
《裸地》《天乳》《丝绸之路传奇》《翱翔在历史的天空》《天成》……十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共评出74部(篇、首)获奖作品。剑门关文学奖虽然是地方文学奖项,但它激发的,却是全国性的文学伴生效应,它经由文学的导入而弥漫出久远的城市辨识度,既是大手笔,更是大格局,令人不得不钦佩。
燕子衔春到百家
一条古蜀道,一条嘉陵江,诗文满山川。
张载、李隆基、杜甫、岑参、李商隐、鲜于侁、陆游、杨慎、李调元……魏晋以降,无数文人墨客把他们的咏叹留在云端上的剑门蜀道。
蜀道巍峨,嘉陵流芳,广元文脉弦歌相继。
已是广元荣誉市民的常克,他会带着深情眺望广元,继续书写广元。章泥也是,若有机会,她的笔墨会再次聚焦广元这片生机无限的土地。
84岁高龄的老作家童臣贤去年和凡橹在《中国作家》发表32万余字的长篇小说《剑门关风雷》后,今年又创作完成中篇小说《掌尚珠和她的儿子》,真是人老笔锋健。
老作家李前秀已公开出版《武曌千秋》《绝代皇妃花蕊夫人》《青山白雪》三部长篇小说,目前第四部长篇小说《曾经沧海》已杀青。
曾以中篇小说《药罐苍茫》问鼎《四川文学》头条的作家何华安,最近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
“80后”诗人侯存丰凭借“华文青年诗人奖”在四川诗坛站稳脚跟,他的诗“语言质朴、清晰,有准确的细节,有属于自己的音调与旋律”。入选“蜀道英才培育计划”广元文化领军人才后,他将用手中的笔为广元的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罗倩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记录时代新风采,传递文学正能量。郭勇信心满满,朝文学殿堂奋进,不做住在文学的隔壁的那个老王。何党生也将笔耕不辍,用心描绘新时代的恢宏气象,创作出更高质量的新章力作。
…………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广元对文学事业的重视一以贯之,市委八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广元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决定》将剑门关文学奖纳入重大文化工程,市作协进一步优化剑门关文学奖,在题材范围、奖项设置、奖金金额等五方面作了调整。
2024年第十一届剑门关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公告发布10天后,新华社相关报道的浏览量近100万次。新修订的剑门关文学奖,奖项设置更加合理,必将催生更多精品佳构。
积跬步而至千里,聚小溪而成江河,只要持之以恒,文学百花园中,广元这朵花必将更璀璨。
广元,这座古蜀道上的文化名城,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年轻。朝气蓬勃、海纳百川,在剑门关文学奖的加持下,文化韵味将更加醇厚。(刘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