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米仓山,仰望见青山,低头识茶山。
“唉呀,太壮观,太震撼,太漂亮了!”阳春三月的旺苍县木门镇,万物催生、芳华始开,当笔者随10多位作家走进2100亩茶叶生产基地时,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但见山是一片茶,茶是一座山。一坡坡,一行行,一列列,顺坡而植,曲横成垄,叶茂苍翠,泛着特有的鹅黄翠绿色,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100多名“采茶女”穿行在茶丛间,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
书写这段创业传奇,擘画这幅美丽风景的,就是四川木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波。
26年前,22岁的谭波接过“谭氏绿茶”笫五代传人的接力棒,凭着过人的魄力和胆识,历经多年打拼,把一个濒临倒闭的茶厂幻变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扶贫龙头企业;幻变为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利润近千万元的茶产业“航母”,四川最大的中国名茶品比园;幻变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基地”“黄茶产业科普示范基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名声大噪的木门茶叶漂洋过海,成为国际贸易的“硬通货”,远销英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匈牙利、巴西等20多个国家。先后获中国黄茶斗茶大赛金奖、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四川地方名优产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彭清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全国人大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省人大副主任王菲、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等领导相继莅临视察。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专家也纷纷前来考察交流。
作为米仓山茶的领军人物,谭波先后获“国茶人物·制茶能手”“广元市科技拔尖人才”“广元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广元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旺苍县第八、九届政协常委。
这个48岁且拥有数千万财富的农民,究竟用一片什么样的小茶叶撬动了大产业,开启了大市场,成为当今茶产业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呢?
与茶结缘 ,传承一份祖业
旺苍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米仓山茶四川十大名茶之一,素有“嘉陵源头水,米仓山中茶”之美誉。
木门镇系米仓古道上的千年古镇,是一个三水汇流、五山拱卫、一脚踏三县的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3 年6 月底,红四方面军召开了木门军事会议。会后,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四个师1.4万余人,发展到五个军8万余人,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1988年5月,徐向前元帅应邀亲笔题写了“木门会议会址”牌匾。
公元682年,章怀太子李贤被母亲武则天贬为庶人,流放巴州。途经木门时,品尝当地茶叶后,赞不绝口,遂差人带上木门茶叶进奉母亲。传说李贤曾与木门寺方丈在石上翻晒经书,巨石上刻有佛像700余尊,曰“晒经石”。李贤悲怆地在“晒经石”写了一首诗,自怜遭遇:“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
两年后,唐代才女、太子妃上官婉儿到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木门,闻太子被害,就在李贤翻晒经书的“晒经石”上修建了亭子,并咏诗一首:“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以此怀念心上人李贤及俩人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如今,木门茶业园区的文化墙上,还记载着这些久远的传说。
1975年1月,谭波出生在木门镇黄梁村一个茶业世家,茶园里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叶,那一缕缕浓郁的茶香,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烙印。
清朝末年,谭波的高祖父谭兴美以“抓、抖、抟、撒、推、揉、搓、捺”制茶八法,独创了茶中珍品——“谭氏绿茶”,北上贩运汉中、长安一带,南下贩运至保宁府(阆中)、南充、西充、重庆、成都一带,深得官民喜欢。
曾几何时,随着外敌入侵,战乱纷起,“谭氏绿茶”技艺逐渐衰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大力倡导种茶,第四代传承人谭永吉革故创新,研发了一款“谭氏绿茶”新品,畅销川北地区,但因总量不大、品牌不响,影响力不够,致使“谭氏绿茶”在低谷中徘徊。
1995年,高中毕业后的谭波,看到村里的小青年一拨拨外出,也萌生了打工挣钱的念头,他怀揣借来的80元钱,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打工,他蹬过三轮、倒过商品、摆过地摊、干过贩运,无奈屡屡受挫,两年后,谭波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赔光了老本,只好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家乡。
看到垂头丧气的儿子,父亲谭永吉语重心长地对人他说:“儿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茶吃茶,发家致富还得靠老本行,你是谭氏制茶第五代传承人,老祖宗留下的这份产业可不能荒废啊?”
父亲的一席话让谭波羞愧不己。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扛起“谭氏绿茶”的大旗,要用自己的一腔挚爱去回馈生他养他的地方,要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1997年,谭波毅然承包了濒临倒闭的黄粱村茶场,流转了村上的100多亩老茶山,打响了振兴木门茶叶的攻坚战……
每天拂晓,当启明星还在夜空中眨动着诡秘的眼睛,谭波便与100多名民工上山了,他们砍去茅草、棘刺、藤蔓,渴了喝醪糟,饿了啃馒头,炸岩石、修道路、挖沟渠、垒梯坎,挖掉了老茶树,种上了新茶苗……
谁知,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骤然发生。
“波娃子,你个败家子,不准挖老茶树!”父亲闻讯气急败坏地赶来阻工,一屁股坐在工地上,声言谁要挖掉老茶树,他就要和谁拼命。
谭波连忙扶起父亲,给他讲老茶园改造的理由。
“老子不管这些,说不准挖就不准挖。”谭永吉非常固执。
“老爸呃,这些树单产低,品质差,不更新换代,谭氏绿茶咋传承嘛!”
“茶树是老祖宗种的,几十年都靠它吃饭,为啥现在又不行了呢?”
谭波知道,父亲对这些茶树感情深厚,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于是,他把父亲带到外地茶园参观学习,使之开阔了视野,心悦诚服地支持儿子干事创业。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波娃子,大胆干,老爸就是你的坚强后盾!”
为茶所迷,撰写一段传奇
谭波专注于茶,痴迷于茶,衷情于茶。他曾表示:“一片匠心一叶茶,择一事终一生。”20多年来,为了做茶,谭波牺牲了一切其他爱好,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想到是茶,每天入睡前想的还是茶……
三合村位于旺苍县东凡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地带,走进茶园,但见茶树枝叶繁盛,嫩芽饱满,清香微醺。黄茶金黄,一垄一垄的像一根根巨大的金条搁在山水之间,在阳光的抚摸下,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芒。
“你们看,这款茶有三黄透三绿的独特品质:干茶色泽金黄隐绿、汤色鹅黄透绿、叶底玉黄含绿。黄茶中叶黄素、胡萝卜素、氨基酸是普通绿茶的两到三倍,是真正的黄金茶……”谭波端起一杯泡好的黄茶,自信满满地笑着向作家一行介绍。
笔者好奇地呷了口茶,只觉一缕沁人心脾的茶香在全身蔓延,芳香氤氲,气韵缥缈,意蕴绵长,霎时感受到世间的万千美好。
建厂之初,销路是个大问题。谭波就带上产品到处售卖,去当地市场摆地摊,有时候也会背个牛仔包,走街串巷,一家一户去推销,慢慢地发展了第一批客户,滚雪球般地发展壮大了客户队伍。如今,木门茶叶在全国有200 多个经销商,10家直营店,几十家加盟店。
谭波一头扎进茶行业,购买了20多本专业书籍,刻苦钻研茶业知识,并进入川农大茶业专业深造。他大胆把“谭氏制茶八法”运用于高端黄茶的制作中,研发出了具有“香气鲜香、滋味鲜爽、色泽鲜亮、叶底鲜活”特点的木门黄芽,得到中国茶叶界权威专家的一致好评。
谭波投资1800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社+电商+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建成生态茶园基地2100亩,合同式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0000亩,年加工生产能力260吨,并开通京东、淘宝、阿里巴巴、抖音等网络销售平台,产品远销英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匈牙利、巴西等20多个国家。
谭波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禅茶文化中心、茶文化广场、休闲观光接待中心、农事体验中心,将凤凰山千年古茶树、千年古茶炉、太子李贤贬谪巴州时途径木门寺所造的摩崖造像、上官婉儿在木门品茶的遗迹及描写木门风光的诗作、谭氏制茶所用的撮箕、簸箕、风车、背篓、锅具及采用谭氏八法制作的“木门牌1916绿茶”“木门黄芽”“木门雀舌”“广元黄茶”等纳入遗迹保护项目,连片打造集旅游休闲、疗养度假、禅修养生、禅茶文化、禅茶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产业集群。
谭波紧扣“请名师,建名园,制名茶,创名牌”发展思路,先后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四川茶叶研究所、川农大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了中国名茶品比园、制茶大师工作室、旺苍黄茶产业科普示范基地;研发了红茶、黄茶、绿茶、紫茶、花茶等系列名优产品100余个;打造了“木门翠芽”“紫玉佳人”“米仓香雪”等20余个知名品牌。“木门雀舌”获2012年“中国(四川)成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木门黄芽”获2020年全国第五届黄茶斗茶大赛金奖,“木门黄金芽”荣获2021年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茶中珍品,自然万众瞩目。2022年1月29日晚,谭波作为木门茶业第五代传承人,广元黄茶推广大使,亮相2022年四川农民工春节联欢晚会,和广大观众一起见证了广元黄茶站在春晚舞台,为全省2600多万农民工朋友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2022年4月7日下午,旺苍县米仓山2022年新茶线上拍卖会上,气氛热闹,竞拍激烈,100克的木门黄茶成交价达36000元,值超黄金,令人咋舌;100克的紫玉佳人成交价为18088元,身跃龙门,扬名四海。
2022年6月15日,“木门茶系列”在“2022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大放异彩,荣获金奖,“木门醪糟”“广元黄茶”获得银奖。
2022年12月28日,谭波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国茶人物·制茶能手”,成为黄茶类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人。
一个个精采景点使人目不暇接,一幅幅精美画面让人流连忘返……
时间不觉到了中午12点,我们一行方感饥肠辘辘,刚到锦绣山庄落坐,热情的主人便依次端上清炖土鸡、庥辣鸡块、红烧甲鱼、清炒桑叶、酸菜豆花等。吃着主人自制的茶月饼,喝着主人自酿的茶酒“谷茗香域”,我们频频举杯,相互敬酒,为朋友们的相聚,更为了木门茶叶的明天,就连平素很少沾酒的几位美女作家,也喝得脸上红霞飞,似有几分醉意了……
以茶传情,致富一方百姓
绿水青山出好茶,一片叶子富一方。
谭波不忘饮水思源,反哺社会。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才是企业家。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谭波创新扶贫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社+电商+文化旅游”的模式,建立了有机茶叶加工厂、扶贫车间、“采茶女团”,辐射周边5个乡镇3000多户茶农,解决了2万余个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3200元。并带动国家级贫困村2个、省级贫困村1个、精准贫困户20户78余人一举脱贫。先后获“广元市2020年脱贫攻坚奉献奖”“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先进个人”“旺苍县最美十大扶贫人”。
谭波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建设改造黄粱村、三合村、茶园村村道公路近5公里,改土300余亩。木门村一社因资金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公路一直未能修通,谭波了解情况后主动援手,出资40万元,历时2个月,修通了长达2公里的村社公路。
未婚残疾人谭永保生活困难,汶川地震后,他看到人们都忙于灾后重建,自己却无力无钱,只好干着急。谭波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出资8000余元,购买了水泥、钢材和青砖等建筑材料,并亲自送到谭永保家,帮助他如期完成房屋重建,搬进了新居。谭永保动情地说:“原以为这辈子住不上新房了,没想到谭总帮我圆了住房梦。”
高中生向俊桥,家住国华镇山峰村,因父亲身患癌症多年,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面临失学困境,谭波得知消息后,主动与学校联系,及时为他送去3000元解决学费,同时承诺资助他完成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学业的全部学费。几年来,谭波先后资助了5名困难学生读书。
谭永连是黄梁村的贫困户,2010年遭遇车祸,夫妇双双残疾,儿子也不幸去世,仅剩一个女儿在外打工。谭波拿出15万余元帮助谭永连、黄明志改造危房及改水改厕。“得亏谭总建起了扶贫车间,让我们把钱挣了不说,还把家里也照顾了。”谭永连算了笔账:夫妻俩每年在扶贫车间务工,工资有将近4万元。自己还种了4亩茶,收入3万多元。“楼房盖起来了,电视、冰箱、空调等电器都有了。”谭永连指着正在茶园里锄草的妻子说:“几年前,她常常说生活没出路。现在好了,天天出工比我还早。”
杜光碧的丈夫肢体残疾,无法外出打工,老两口常年在家务农,以前收入不高。现在村里发展茶产业,她家中3亩土地全部流转给茶叶公司,两口子长期在茶叶基地务工,土地流转费、专合社股金、务工费、茶叶销售,几项收入加起来,一年能挣6万多元。
10多年来,谭波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先后为地震灾区、抗击新冠疫情和困难群众捐款捐物150万元以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展望未来,谭波自信满满地表示,他要锚定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标准化之路,把木门茶叶打造成第一生态产业、第一富民产业、第一健康产业、第一文化产业。让木门茶叶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五湖四海!
“一缕醇香捧与君,甜了友谊醉了心。笑问茶香来何处,木门黄芽情最真。”黄昏时,我们一行与谭波挥手道别,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返程之路,回望夕阳下的一片片茶园,翠接蓝天,身披霞蔚,裹挟彩练,宛若仙境,那里根植着他一生的血脉记忆,承载着他一生的不灭追求……(何广华记者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