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环绕青山横卧,白墙瓦房错落有致,水泥公路通组达户,美丽农田连片成景,广场上村民三两成群,或健身锻炼或闲话家常……一幅景美人和的田园画卷迎面展开,这里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演圣镇亭坝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
亭坝村位于四川北部盆地边缘,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有369户1371人。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亭坝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探索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发展壮大优质粮油产业,拓宽村民致富增收渠道,有效巩固扩大农村“三变”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村民生活富足、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路径。
结对帮建强转变
曾经,亭坝村因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群众对干部意见大、不信任,被评定为“后进村”。演圣镇党委精心研究,为该村“量身”制定“1个发展规划、1名县领导挂联、1个县级部门帮村、1名乡镇领导联村、1个第一书记驻村、1个企业兴村”“六个一”结对帮建机制,开展党员承诺亮诺、定岗定责、包户包人等活动,回引3名优秀农民工进入村“两委”班子,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为打好开局“第一仗”,亭坝村新班子痛则思变,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每一项举措细化到天、明确到事、责任到人,把每年度村庄规划“落地生根”,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截止目前,全村共硬化村组道路、作业道32公里,维修河道1.4公里,整治防旱水池4口;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改厕“土茅房”47间,新增垃圾回收点12个。过去的“垃圾堆、泥巴路、穷山沟”早已不见踪影,亭坝村也由“后进村”蝶变为“文明村”“四好村”。
“现在变化太大了,雨天出门不踩泥,水不用肩挑手提,龙头一拧就来了,家家通了天然气,用上了卫生间。”亭坝村村民李小平说。
规模经营助发展
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亭坝村整合“远近不一”“大小不等”“细碎化”土地,统一“托管”给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规模经营方式深挖土地潜力,实现生产降本增效。
在镇党委和县级部门的支持下,亭坝村率先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聘请专职农村财务会计,对公益性资源资产、经营性资源资产分类登记和股权量化,收回撂荒地210亩。按照“保底+分红”模式,以高于均价200元将土地流转给种养大户,溢价部分由村集体和村民按3∶7比例分红,村集体赚到了“第一桶金”。为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投放2000尾鱼苗到堰塘、水库发展清水养鱼,将原村小学校改造成榨油厂,提供固定就业岗位3个,年可加工菜籽6吨。
“榨油厂既能收购、加工菜籽,又能对外销售菜籽油。距离较远的老百姓打一个电话,我们还上门‘接送’,吸引了远近的‘客源’,厂子也越办越红火。”该榨油厂负责人李长江说。
2022年,亭坝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实施“千亩方”田块集中连片整治,平整田块680亩,开发“零碎”地149亩,建设配套渠系3.2公里,实现“小田变大田”。据了解,亭坝村采取“农户+专合社+企业”订单农业模式,打造病害防治、保价收购、仓储销售等稻渔产销链,免费发放鲫鱼、斑鱼等鱼苗2万尾,组织农机技能、田管作业培训680人次,农业机械化率可达100%。今年预计产出水稻500吨、鱼70吨,村民户均增收37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
精细服务促提升
亭坝村每年从村集体经济年收益中提取20%“公积金”用于扩大生产,10%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维护,10%作为村集体经济管理和激励经费,10%用于道德积分奖励,5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
集体有“钱”,村里就好办事了。亭坝村改造了休闲广场1000平方米,添置了报刊、石桌、凉椅、阅报栏、健身器材等设施;向村民免费发放耙耙柑果苗800余株、“丰源小红鸡”鸡苗6000羽,农户家家能产小水果和土鸡蛋,吃不完还能拿去卖钱;村里组建了专职保洁队伍,村民把垃圾分类好,专职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收集;开设了“道德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加公益事业积分,兑换肥皂、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参与村上事务的积极性更高了。
“我们还计划整合资金,加大种植技术推广和品种选育力度,引进粮油精深加工企业,采取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订单回收等方式发展粮油产业。同时开发参观旅游、休闲垂钓、娱乐餐饮等项目,促进村民收入持续增加。”亭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兴斌介绍说。
今年9月,民营经济人士李仕勤被推荐担任本村的“名誉村长”。通过他的“牵线搭桥”,一家集烘干仓储加工一体化粮食中心落地建成,带动周边570余户村民发展优质粮油;一些在外成功人士纷纷捐资捐物支持家乡建设,维修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6处,安装太阳能路灯28盏。
亭坝村只是整合土地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剑阁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用“全域整合、集中连片、因地施用、规模经营”的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指导29个乡镇成立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整合“碎片化”土地5.2万亩,带动176个村实现规模化经营,带动村民经营性收入增加68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村均增加1.8万元。(梁慧斌记者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