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遥远的地中海沿岸,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橄榄树,其树浑身是宝,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美容、化工和特种行业,且有抗癌等功效,被世界公认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阿政府赠送了一万多株油橄榄树苗,作为“中阿友谊树”正式引入中国,在长江流域8个省区12个引种点试种。薪火相传五十年后,如今油橄榄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被各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尽管产品价格不菲,但独具一格的功能性一直深受消费者所青睐。
一期种植的140亩油橄榄园长势茂密
五年前,这种来自地中海的神奇果树,又被剑阁县开封镇返乡创业人士吴元松大胆引进家乡并在这里落地生根,短短两年时间,种植面积达到360亩。该镇长田克平带着几分自豪的口气称,目前剑阁县种植橄榄树的仅有2个乡镇,按规模来说开封位居第一,凭现在这种长势,再过两年,每棵都是“摇钱树”。
剑阁县副县长张晓军(中)在二期橄榄园基地了解长势情况
行走在吴元松的橄榄基地园,绿波数百顷,连山成片,地间行对行,排对排,满眼生机。
镇党委书记郑炳生在一期橄榄园中查看油橄榄长势情况
年过半百的吴元松是开封镇安山村人,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致学业无成,却学得一手好木匠手艺,后来远赴新疆打工正好派上用场。因为干的是装修活,吃的是技术饭,工价挣的高,后来又变身成包工头,收入越发丰厚。5年前,己厌倦了异乡生活的吴元松思乡心切,决定回归故乡另选项目,在青山绿水间再干一场大事业,意欲亲自担纲男主角演绎晚年励志剧——“最美夕阳红”。
开封林地多,光热资源充足,相对湿度低,降雨量适中,是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吴元松精挑细选最终相中了油橄榄种植业。
2016年,胸怀大志,意气风发的吴元松在开封镇党委、镇政府制定的产业扶贫政策帮助下,拿出部分原始积累资金,投资引进油橄榄种苗,在安山村一片荒芜的山梁上种上了140亩油橄榄,让他“一夜蝶变”,从一名回乡的普通务工村民转眼成了“产业户”。随后一年里,他用之前学来的精良种植技术,细心呵护幼苗成长。2017年,老吴见前期种植的油橄榄长势旺盛,欣喜之际,信心十足,再次追加投资数额,在安山村2、3组种上了220亩,又一次完成角色转换,成为迄今为止剑阁县境内首屈一指的油橄榄产业龙头大户。
“发展油橄榄产业,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好,镇上帮扶用心又用力,每亩还能得到补助,我要是干不好,咋对得起镇村领导和群众!我相信,只要能吃苦,好好管理,一定能致富奔小康。”吴元松心存感激并坚定地说。
2019年秋天,老吴初期投资的140亩油橄榄开始少量结果,他在日思夜想中迎来了第一个采收期,虽然出油少,但他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幸福的滋味,而今年秋天,他苦心种植、培育的140亩油橄榄园里的每一棵油橄榄都将变身为“摇钱树”。老吴当着记者的面,对今年即将挂果的140油橄榄进行了测产,按每亩收入6000元来计算,初期种植的油橄榄可实现产值80余万元,两年后,他的360亩油橄榄将全部开花挂果,一年可实现产值220万元。
吴彦松为镇党委书记郑炳生(中)镇长田克平(右1)介绍二期油橄榄管理情况
吴元松专注于油橄榄发展大业,不单让他和他的家人在十里三乡有了存在感和美誉度,更重要的是让村里数十名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红利。部分村民既有固定的土地流转资金收入,常年还能在家门口挣到一笔不菲的工资。老吴说,2016年至今,每年仅支付村民务工费20余万元,使群众户平增收近万元。
“今后几年里,我镇将持续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用心指导扶持做好油橄榄适生区区划,加强技术培训,着力培育、推广宣传开封油橄榄品牌知名度,畅通市场营销渠道,倾力推动油橄榄产业富民强村进程,努力让油橄榄产业在开封乃至剑阁大地绽放异彩。”开封镇党委书记郑炳生表示。(记者杨威)
|